我科学家发现阻碍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形成的

47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81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由于能使成体细胞 “ 返老还童 ” 为干细胞,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是近年来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员、陈捷凯副研究员等人经过多年努力,近日破解了iPS细胞诱导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障碍,论文2日在线发表在《自然 · 遗传学》杂志上。

    今年10月,英国和日本两位科学家因 “ 发现成熟细胞可以被重新编程为多功能的干细胞(即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而摘取2012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而使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更为人们所知晓。

    虽然基于iPS细胞的各种研究热火朝天,但科研人员一直受困于诱导率低、速度慢、组成复杂等障碍,研究效率并不高。这种情况又反过来制约科研人员对iPS诱导过程分子机理的理解,造就了iPS技术研究远快于基础研究,而近两年来技术研究也明显面临瓶颈的状况。

    研究过程中,裴端卿及其团队发现iPS细胞诱导过程中大量出现一类细胞克隆,外观、生长速度等各方面酷似干细胞,却没有干细胞应有的基因表达和功能。

    “ 这些细胞克隆可以说是衣着光鲜的假货,在经典的诱导环境中大量存在,且状态稳定,犹如iPS诱导过程的路障,大部分细胞都被阻碍在路障之外,严重阻碍科研人员获得真正的iPS细胞。” 裴端卿说。

    经过深入研究,科学家发现诱导培养iPS细胞所使用的血清是诱发这个 “ 路障 ” 的元凶:细胞中的一种蛋白 ——BMP蛋白对重编程过程起抑制作用。

    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这些酷似干细胞的 “ 假货 ” 在某些诱导条件下,如用维生素C处理,也会变成货真价实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 它们只是一种未完全重编程的iPS细胞,换句话说,就是半成品。” 裴端卿形象地解释。

哈佛大学再生医学中心教授康拉德说,这一发现是决定细胞命运的分子机制研究的重大突破,将使研究者更高效更高质量地制备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加快制备来自病人疾病的特异细胞系,加快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等疾病的药物研发。(来源:新华社)

 

正文完
 0
stemcellbio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stemcellbio 于2011-12-05发表,共计812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没有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