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428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1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意外的生日礼物
“ 我高兴地宣布,这次大会评出的唯一最高荣誉奖 ‘ 最佳科学贡献奖 ’ 颁发给 ———”5 月 20 日,在德国莱比锡召开的第 2 届世界再生医学大会闭幕式上,当德国萨克森州州长乔治 · 米尔布雷迪博士说到这儿有意停顿下来,会场上来自 40 多个国家的近 600 名科学家屏住了呼吸。这是世界上再生医学领域水平最高的学术大会。
“ 来自中国 ———” 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云集这里的众多华人科学家竖起了耳朵。中国人在再生医学领域至今与国际奖项无缘。
“——— 北京的裴雪涛。” 在热烈的掌声中,我国 863 计划 “ 组织器官工程 ” 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军事医学科学院输血医学研究所所长裴雪涛教授愣了几秒钟,缓缓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 特别意外。” 时隔一个月,在裴雪涛的办公室里,他指着沙发上方摆放的获奖证书微笑着告诉记者,当时受大会邀请他出任了本次大会的科学委员会委员,并在大会上作了 “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 的主题报告。
“20 号那天是我主持的大会闭幕式,大会主席走过来耳语一番,说会有礼物送给我,我以为是这样的礼物 ———” 说着,裴雪涛带我来到他的书柜前,这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精美纪念品,上面镌刻着他在第 29 届国际血液学大会、第 2 届亚洲血液学年会、国际输血协会第 11 届西太地区年会等国际会议上作了大会特邀专题报告。“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总是会送些这样的纪念品,所以当时以为也仅仅是大会报告的纪念品而并没在意,但收到这个大会最高的学术奖励时的确是意外之喜。”
22 日下午,从莱比锡飞往北京的班机徐徐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当风尘仆仆的裴雪涛捧着学生送上的一大束玫瑰花,踏上停车场的一辆依维柯客车上时,他惊喜地叫了起来。用鲜花装饰一新的车厢里,摆着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
“ 生日快乐!”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祝贺道。他们迫不及待地在机场为裴雪涛过生日,是因为他获得再生医学领域最高奖项的那天刚好是 43 岁生日。
科研像 “ 寻宝 ” 一样快乐
在研究室会议室的墙上,至今还贴着 “ 我们爱您 ” 的字样,这是去年裴雪涛过生日时学生布置的。“ 他一进到黑乎乎的房间突然放起了人造礼花,把他吓了一大跳;我们送他的红色心型盒子,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以为又会弹出青蛙什么的,没想到是满满的一盒红玫瑰。” 干细胞研究中心的王韫芳副主任开心地说,他们热衷于不断制造惊喜是因为裴雪涛是一个童心未泯、对事物充满着好奇心的人。
在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裴雪涛说干细胞长得很好看。“ 好奇心激发的科研就像娱乐活动,开动你的脑、眼和手,如同神秘的寻宝一样。” 他的脸上写满了天真的童趣。
干细胞研究是再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几乎涉及人体所有的重要组织和器官,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发出用于替代、修复或再生各种损伤组织或器官的技术和产品,这就是 “ 再生医学 ”。
再生医学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才逐渐兴起的前沿科学。“ 人类能不能实现 ‘ 再生 ’ 之梦?”1984 年,怀揣着这个梦想,在军事医学科学院读硕士的裴雪涛开始了对造血干细胞的研究。随后,他有幸成为最早把干细胞研究方法引入中国的吴祖泽院士的博士生。90 年代后期,伴随着国际上的研究热潮,裴雪涛的研究领域逐渐拓宽到发育成骨、心肌、肝脏、神经等其他干细胞,并与材料科学相结合,研究开发用于修复人体各种组织器官损伤的替代品。
“ 感谢裴雪涛教授在再生医学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和卓越工作。” 这是在第 2 届世界再生医学大会上乔治州长授奖时的评价。
多年来,裴雪涛致力于干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细胞增殖分化调控、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研究,享受着 “ 寻宝 ” 的快乐。目前,他所领导的小组在干细胞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可喜进展,利用干细胞定向培育出血液、神经、胰岛、肝脏、心肌等组织细胞,部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已完成全部的临床前研究,通过了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认证,有望用于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脏疾病、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等疾病的治疗。
做科学的沟通者
面对荣誉,裴雪涛只是淡淡地一笑,他说这个奖是属于中国的,是国外对中国在再生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的认同和赞赏。
在全世界的同行面前,裴雪涛亲身感受到了这种氛围。在第 2 届世界再生医学大会上,当裴雪涛捧着我国科学家在再生医学领域获得的最高奖项和芬芳四溢的鲜花走下讲台时,各国的与会代表纷纷上前和他交换名片。由于事先没有充分准备,他只好在纸上不停地写着联系电话和邮箱地址,身后排起了等待的长队。
大会安排了一场新闻发布会,除两位德国科学家、1 位美国科学家外,还邀请裴雪涛出席发布会。此间,国外媒体就中国的再生医学研究进展状况和再生医学教育频频发问。
“ 在国家政策以及 863 计划、973 计划等的支持下,我国再生医学领域有了长足进展,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国外,因此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裴雪涛说,干细胞研究不单纯是科学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政策环境、社会伦理、文化习俗等方面。中国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再加上国家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再生医学的发展可谓是得天独厚。
“ 十五 ” 期间,国家 863 计划启动了组织器官工程的重大专项,裴雪涛担任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作为专项专家组组长,裴雪涛在政府、企业、科学家之间不断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 科学家应该扮演更多的角色,一方面给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信息,另一方面要与企业沟通,培育引导市场,同时在科学研究上要跟踪国际前沿,保持后续发展,这样才能推动一项科学的快速发展和应用。”
这时,我们的谈话被电话铃声打断。裴雪涛抹了一把略显疲惫的脸,带着歉意说:“ 这几天正忙着制定 ‘ 十一五 ’ 科技规划。” 他说,国家对再生医学领域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在这个领域里我国整体水平与国外的差距会越来越小。
敬畏生命的 “ 无知者 ”
“ 刚刚走出大学校门时认为对人体的骨头、神经、血管、肌肉在哪里都搞得清清楚楚,可是,随着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发觉自己越做越搞不懂,越来越无知。” 作为再生医学领域的知名专家,裴雪涛的这番话着实让人吃惊。
“ 生命太神奇了,你看 ———” 他站起来撩开我们身边的窗帘,在耀眼的阳光下,一根纤弱的绿色植物正顺着窗户攀爬生长着。低头一看,它的根来自地下一个小小的易拉罐里。“ 这叫魔豆,起初就是刻着情话的两个不起眼的小豆子,可谁能想到它长得竟然比我还高,好像有股魔力,真是不可思议。”
“ 我对生命科学,充满了敬畏之情。” 裴雪涛说,延缓衰老、返老还童、修复再生,这些都是人类追逐的梦想,科学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人类对干细胞、基因的研究刚刚开始,而且具有思维意识的人类也不是物质、序列所能涵盖的。“ 生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发现搞不清楚的问题越来越多。同时,对于搞清楚之后的恐惧也越来越深。”
裴雪涛所说的 “ 恐惧 ” 来自于干细胞研究这样一个颇受争议的技术。他说,科学是把双刃剑,任何技术都有正反两方面。如果不被正确地使用,形成邪恶、怪异的力量,就会走向人类良好愿望的反面。
“ 科学能否真正揭开生命的奥秘?生命科学最终要把人类带向哪里?好莱坞拍摄的有关克隆人、基因改造的科幻大片会不会在现实中上演?我无从知晓。” 他摊开双手,无奈地耸了耸肩。
沉思良久,他又说道:“ 不过,人类并没有因为面临核武器的威胁而放弃对原子能的研究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难以阻挡的,同时人类也会用智慧来防止技术的滥用。”
“ 各国政府投入大量财力和人力研究干细胞,看中的是再生医学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我们最终的希望是让科学造福人类社会。” 裴雪涛说,“ 这是看得到的未来,但低下头做事情最关键,选准了方向,让科研走得更快些。”
学生叫他 “ 老大 ”
在记者采访前,裴雪涛和干细胞研究中心的王韫芳副主任因工作发生了争执。“ 争吵是家常便饭。” 事后,王韫芳轻描淡写地说。
她告诉记者,别看吵架时毫不谦让,其实她对裴雪涛心存感恩之情。她曾是临床大夫,因喜欢干细胞研究想转专业。但院里规定转博不能跨专业、跨导师,她求助于裴雪涛。裴雪涛听了她的转博答辩后,做了大量工作,王韫芳终于如愿以偿。“ 他那么惜才爱才,在工作中我也就不遗余力。”
在记者的印象中,裴雪涛爱笑,如同阳光般地灿烂。可许多学生说起来,都有挨骂的经历。有一次,他看到清洁工戴着手套在清理暴露的废弃针头,他叮嘱工人千万别扎到手,接着召集学生开会。他大声训斥道:“ 做学问要先做人,废弃针头一定要扣上冒再扔掉,以免伤着工人。”
裴雪涛反复告诫学生要切忌浮躁,踏踏实实做科研。曾经有学生在毕业前苦于没有发表论文,借裴雪涛在杂志担任副主编之名,谎称裴教授已审过,想蒙混过关。裴雪涛无意中得知情况,大发雷霆,严厉批评了那个学生,在杂志排版前愣是把文章撤下来。
在治学上裴雪涛对学生的要求近乎 “ 苛刻 ”,但在生活上又是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的母亲生病了,他给找好看护工;研究人员两地分居,他帮忙给调到北京;有人想到国外发展,尽管他不舍得,但尽其所能提供方便条件。“ 这里就像一个大家庭,让人觉得很舒服。” 王韫芳由衷地说。
“ 在工作之外,他就像我们的 ‘ 哥们 ’,比我们还能闹,在一起大家很开心。” 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电脑里,记者看到裴雪涛和学生在海南岛游玩时拿大顶、摆 pose、玩 “ 老鹰捉小鸡 ” 的照片,令人忍俊不禁。
“ 每期《时尚》必看,穿名牌,讲情调;喜欢的流行歌曲就像明星的脸一样变换不停,唱歌、跳舞一级棒;研究院里百米比赛的纪录保持者,爬山总是比不过他 ……” 说起裴雪涛,话题似乎停不下。总之,一句话,学生叫他 “ 老大 ”。
■人物档案
裴雪涛一九六二年五月出生,云南昆明人。国家 863 计划 “ 组织器官工程 ” 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军事医学科学院输血医学研究所所长;军事医学科学院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他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著二百余篇;主编及合作主编专著八部;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及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两项,申请国际及国内发明专利三十余项。
	  一九九八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一九九六和二○○○年分别当选为总后勤部首批 “ 科技新星 ” 和 “ 科技银星 ”;二○○一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二○○二年获得中国科协 “ 求是 ” 杰出青年奖;二○○四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 “ 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作者:
	来源: 科技日报 
	发布者: 刘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