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70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干细胞 在国内的发展及瓶颈
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中国就开始了骨髓移植研究,到上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临床骨髓移植治疗血液病陆续开展,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除骨髓移植外,外周血和脐带血干细胞移植也逐步普及应用于治疗血液病和肿瘤。
干细胞技术连续多年被列入 “ 人类十大科技进展 ” 之首。温家宝总理说:“ 干细胞研究促进了再生医学的发展,这是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之后的又一场医疗革命,我们要力争在干细胞研究的更多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促进干细胞科技发展,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计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已被列入国家 “ 十一五 ” 计划和科技部制定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我国为加速干细胞研究,科技部会同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会等部门。2011年 10 月25日在京召开第一届国家干细胞研究指导协调委员会成立大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届国家干细胞研究指导协调委员会主任、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成立干细胞研究国家指导协调委员会是为了对我国干细胞研究进行总体设计、科学规划,推动建立多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强化国家战略目标和提出不同阶段的实施计划,尽快从整体提升我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对干细胞技术研究非常重视,多个干细胞研究项目列入了国家 “863计划 ” 和 “973计划 ”。在基础科学领域的 “973计划 ” 中,中国已经资助了许多与干细胞研究相关的课题,例如在 “ 人口健康 ” 领域支持了 “ 干细胞研究,基础科学和临床应用 ”、“ 人类胚胎生殖细胞的分化和成人干细胞的可塑性 ”、“ 组织工程基础问题的科学研究 ” 等课题,在 “ 综合和前沿科学 ” 领域支持了 “ 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体细胞核转移和治疗性克隆机制 ” 等与克隆有关的课题。在 “863计划 ” 中则启动了组织器官工程的重大专项,涵盖了所有支撑的关键技术,十余项临床试验许可已经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
同时,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国家干细胞产品产业化基地、科技部批准的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南长沙人类胚胎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干细胞专业研究机构的相继建立,有力推动了我国干细胞技术的研究开发。此外,国内很多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等,都设立了干细胞研究室,很多科研机构也涉及到了干细胞研究,这使得我国干细胞研究紧随美国、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之后,位列第二梯队。
根据 2010 年4月 10 日由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主办召开的 “ 干细胞临床应用技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干细胞分离技术培训班 ” 的统计资料,目前全国有近三百多家医院开展干细胞临床治疗研究,主要由解放军 301、302 医院、武警总医院、上海仁济医院、北京宣武医院、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等等。
同时针对脐带血的重要作用,我国卫生部门专门为此专门规划设置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目前卫生部已批准在北京、天津、山东、上海、浙江、四川、广东、甘肃、重庆、辽宁共设置 10 家脐带血干细胞库。但在这十家被批准设置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中,截止到目前,只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四川、山东、浙江等 7 家脐带血库取得卫生部颁发的执业许可证书。
目前国内脐带血库运营模式一般采取公共库和自体库联合运营的方式。在获取经营私人造血干细胞储存服务之前,必须先进行公共库运行,储存公共库样本 4000 份以上、至少储存 3 年,并须完成 5 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病例后,报卫生部脐带血库专家委员会验收合格,才能取得执业资格。公共库以捐赠方式获得脐带血,免费保存,面向社会公开配型。自体库为收费保存,储存期满客户可以选择继续私库收费保存或者转为公库免费保存。自体脐带血储存业务带有 “ 健康保险 ” 的性质,一旦子女患病时可以用于自体移植,而且对家庭成员的配型成功率也比较高。
但是因为与之相应的管理制度长期滞后,制约着该技术的良性发展,也限制了很多人不能享受干细胞库的服务。卫生部颁发的《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卫医发 2005【500】号第三条第二款规定,特殊血站,2010 年以前全国规划设置 4—10 个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符合规划的省级行政区域范围内,只能设置一个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不得在批准设置地以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分支机构或采血点。(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