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科学家对神经干细胞研究重要突破

33次阅读
没有评论

共计 87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由于创伤等原因,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可能受损、坏死或丢失。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神经元将不能再生,中枢神经系统或永远丧失功能。有没有另外一条通道,可以让我们找回 “ 迷失 ” 的神经元?全球很多科学家正在投身这一研究。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ell》在线发表了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干细胞临床医学转化中心等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报告。在报告中,同济大学医学科学家首次在人脑的 “ 第四脑室 ” 找到了鲜为人知的神经干细胞。这一研究成果被认为在神经退行性病变和神经损伤的治疗中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在此次由同济医院干细胞临床医学转化中心、同济大学医学院再生医学系孙毅教授和李思光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罗玉萍等为第一作者的相关研究论文中,专家指出,神经元就像跟随我们一辈子的 “ 朋友 ”,假如受损就会不可逆的坏死或者丢失。现代医学发展至今,仍然无法让神经细胞再生。因此诸如脊髓损伤后导致的截瘫、脑中风后遗留的躯体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等,在临床治疗中都不能发生根本性逆转。目前所有的治疗,也只能是基于延缓疾病的进展及恢复尚未完全坏死的神经细胞的功能。不过,孙毅说,在中枢神经系统还存在着一个 “ 湖泊 ”,“ 湖泊 ” 的边上悄悄地孕育着再生的种子 ——— 神经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具有分裂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但它们在通常情况下处于静息的 “ 睡眠 ” 状态。当机体接收到损伤信号后,神经干细胞会被激活。然而,受伤激活后的干细胞并不能还原恢复一个原来的神经元给我们,而是朝着胶质细胞的方向分化,形成瘢痕。“ 一旦胶质瘢痕形成,中枢神经功能会永久丧失。” 孙教授说。

有没有另外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还暗藏着可能被 “ 拯救 ” 的神经细胞?目前全球有很多科学家都在苦苦寻觅。孙毅团队则抢先在一个叫作 “ 第四脑室 ” 的地方发现了线索 ——— 那里的室管膜区域也存在丰富的神经干细胞。孙毅说,中枢神经损伤再生的一个新思路是重建新生神经网络,让干细胞还原成神经元而非胶质瘢痕。为了进一步探寻这一区域干细胞被激活的信号途径,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单细胞转录分析技术,即给每一个细胞安上全息 “ 身份证 ”,以逐一开展精准观察和检测。(来源:东方网)

 

正文完
 0
stemcellbio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stemcellbio 于2015-05-25发表,共计874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没有评论)
验证码